人民網北京12月27日電 (記者羅知之)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8件懲治涉外匯違法犯罪典型案例。國家外匯局管理檢查司負責人表示,隨著金融科技和網絡通訊手段發展,當前外匯違法犯罪呈現出三個新的趨勢和特點。
一是資金跨境轉移更加隱蔽。地下錢莊非法買賣外匯更多采取跨境“對敲”模式,境內劃轉人民幣,境外劃轉外匯,境內外資金獨立循環,有意逃避監管視線。二是資金交易更加快速龐雜。銀行卡、POS機、網絡支付等支付結算工具便捷、高效,不法分子在全國范圍內多銀行、多層賬戶間清洗、分散、聚合資金,虛擬貨幣等新型支付手段更增加了資金劃轉的隱匿性。三是非法信息發布傳播“社交媒體化”。社交網絡、直播平臺充斥大量信息,境外網站、聊天軟件提供私密交流工具,不法分子通過公開和私密聯絡發布非法資金兌換招攬廣告,對接非法交易,被打擊封堵后,在極短時間內更換網址卷土重來。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大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入,我國外匯市場更加開放,跨境資金往來更加頻繁、更加便利,市場參與主體普遍受益。目前,從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維護外匯市場良性秩序角度,市場參與主體跨境收支應具有真實合法的交易基礎,本外幣兌換行為須依法依規在銀行、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經營機構等經批準的場所內進行。部分不法分子以盈利為目的,通過非法渠道進行本外幣兌換,或虛構交易背景以欺騙手段從銀行等正規渠道進行資金匯兌,嚴重擾亂外匯市場秩序,也為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提供了非法資金跨境轉移的通道。
面對風險隱患新情況,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司法機關,緊盯外匯違法犯罪動向,發揮執法合力,堅決懲治涉外匯違法犯罪。近兩年來,國家外匯管理局配合司法機關打擊非法經營等外匯違法犯罪案件200余件,行政查處非法買賣外匯、逃匯、騙購外匯等違規案件1100余起,罰沒款約15億元人民幣,有力維護外匯市場良性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