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掛”電子作弊設備、肆意篡改檢測數據;檢測采樣不規范、監測行為弄虛作假;檢測機構無序發展、干擾正常數據傳輸并出具虛假檢測報告……多地生態環境部門公布案例顯示,環保監測數據造假現象仍有出現,現代版“掩耳盜鈴”還在上演。
記者梳理發現,此前,生態環境部多次公開表示,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沖擊了環境監管部門的底線,對這些行為絕不能容忍,必須堅決打擊,鏟除其滋生的土壤。
今年4月,生態環境部在陜西省西安市召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會議。會議指出,要以監測準確、數據真實為重要根基,不斷強化監測數據質量管理,始終以“零容忍”的態度嚴厲懲治監測數據弄虛作假。
如何確保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真準全”?近期,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強調,嚴厲打擊數據造假。建立健全打擊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數據造假部門協作機制,加強對生態環境領域檢驗檢測等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的監督檢查,加大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等違法違規行為查處力度。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副司長海穎告訴人民網記者,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方面涉及的企業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受委托承擔監測任務的技術服務機構,包括開展手工采樣、實驗室分析的檢驗檢測機構和開展自動監測設備運維的機構;另一類是按要求需開展自行監測的排污單位。
“鼓勵各類承擔監測任務的技術服務機構提高自身質控技術水平,探索建立并應用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LIMS),推動標識解析、數據沙箱等數字可信技術應用,實現監測活動全程受控、監測信息可追溯防篡改。”海穎表示,通過應用信息化的系統,可以確保采樣、前處理等環節質量可控,監測過程可監督,支撐規范運維和防范干擾的自我證實。
《意見》提出,鼓勵各地建立弄虛作假等違法違規監測行為有獎舉報制度,加大典型案例通報力度,推進監測設施向公眾開放,形成監督合力。
有獎舉報和重罰造假都不能少。記者梳理發現,全國各地生態環境部門持續加大監測行為“打假”力度,驅逐“市場劣幣”。
信訪舉報是發現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的重要手段之一。2023年7月20日,廣州市生態環境局番禺分局接群眾舉報,某電鍍企業正在排放有毒污水。接報后,執法人員即刻到該企業檢查,發現該企業多項廢水排放污染物超標,電鍍生產廢水未經有效處理,排入pH回調槽后直接排放,且pH回調槽旁設的U型管有開孔,可用于注入自來水稀釋外排電鍍廢水,干擾在線監測設施。生態環境部門已將相關線索移送公安機關,并已由公安機關立案。2021年12月14日,安徽省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局根據群眾舉報線索,聯合阜陽市臨泉縣生態環境分局對臨泉縣某建材公司進行突擊檢查,發現該公司多名責任人為防止外排廢氣自動監測數據超標影響經營,自2019年起鋪設隱秘輸氣管線,將氮氣充入樣品氣體中稀釋污染物濃度,以達到自動監測數據“合格”的目的,涉嫌篡改自動監測數據。阜陽市臨泉縣生態環境分局將該案件移送公安機關。
發現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不應該光靠群眾的“火眼金睛”,企業更需自查自糾,監督管理主動向前一步。
海穎認為,排污單位應強化自行監測的質量意識,承擔數據質量的主體責任,積極在采樣點、監測站房等關鍵位置安裝視頻監控設施,不擅自改動采樣探頭、監測設備和儀器參數,不在監測數據上動腦筋,堅決杜絕數據造假。
真實準確的監測數據是科學客觀權威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和企業污染治理情況的基礎。業內人士表示,各類開展生態環境監測活動的企業,都應不斷提升自身水平,主動接受相關監督檢查,積極參與行業自律活動,維護好自身信用,互相監督,共同創造健康良好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