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也表示,現階段我國大力倡導生態旅游,而候鳥正是生態旅游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大量捕殺候鳥,對生態旅游目的地簡直就是釜底抽薪,“觀賞動物旅游是近年來新興的旅游內容,它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旅游,但是也并不是說比普通觀光和度假的層次更高,從旅游者的視角來看,觀賞動物旅游的旅行者在文化層次、審美層次都要更高一些,這反映了人們不僅關注自身,還開始關注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劉思敏繼而指出,像觀賞候鳥遷徙這一類的觀賞動物旅游在中國正處于方興未艾的階段,大量捕殺候鳥導致將來沒得看了,那將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
候鳥遷徙保護機制亟待建立
捕殺候鳥正是一出蝴蝶效應。劉思敏表示,雖然此次捕殺不是在候鳥棲息地發生,但是半路截留實際上對南方候鳥棲息地有著明顯的影響,而且對部分地區的影響可能即將出現較為惡劣的后果。如何有效遏制捕殺候鳥的行為?顯然棲息地的保護對此難以有所作為,需要借鑒水資源管理的模式,在候鳥遷徙的路徑上建立起跨省甚至跨國互通的保護網,建立候鳥空中走廊保護網,建立相關的協調機制。由中央政府出面,協調候鳥遷徙途經的各省市區,共同為保護候鳥、保護生態鏈、保護珍貴生態景觀而努力。
據悉,位于我國候鳥遷徙中部路線必經的一條“鳥道”上的湖南省新化、新邵、隆回三縣近日簽訂“候鳥保護聯防公約”,標志著三地建立起聯合執法、聯合建設、聯合宣傳的聯防機制。但是執法仍然非常困難,如果說僅有棲息地的省市區為此而努力,候鳥遷徙途經區域沒有有效的執行力,保護機制將會功虧一簣。(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