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丨在關稅問題上,美政府“選票優先、百姓靠邊”
近期美國媒體頻頻放風,稱美方正在討論取消部分上任政府對華商品征收的高額關稅,以緩解屢創新高的通脹壓力。當地時間5日,多家媒體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拜登政府可能會取消“微小”的關稅。微小到什么程度呢?100億美元,約占價值3700億美元被征收高額關稅的中國商品的2.7%。
人們并不陌生,在美國,由于政客極端利己以及不同利益團體的相互掣肘,許多事情都是“雷聲大雨點小”。這一次,不過是戲碼重演。其實,人們早就看清兩點:一是美國政客不會為美國國家利益、企業與民眾的訴求而承擔個人政治損失,最后還是“選票”說了算。二是在取消對華關稅問題上,美政府拖得越久,美國經濟傷得越深。
四年來,無數事實和數據證明美國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已經全面失敗。根據“美國人支持自由貿易組織”統計,2018年年中至今年4月,美國對華發動的貿易戰讓美國人多花了1290億美元。美國稅收政策研究智庫經濟學家亞歷克斯·杜蘭特近日刊文稱,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沒有為美國經濟帶來任何切實的好處。文章援引其他經濟學家的論文指出,“加征的關稅幾乎完全由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而不是原本計劃的由中國企業承擔。
這也是為什么取消對華加征關稅的呼聲隨著美國物價飆升而越來越強烈。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近期的一份報告預測,如果取消對華加征的關稅,能立即讓美國消費價格指數下降0.26個百分點。該機構的分析進一步指出,如果美國對貿易伙伴征收的進口關稅降低兩個百分點或采取力度相當的一攬子措施,可把美國的消費價格指數一次性拉低1.3個百分點,為每個美國家庭節省近800美元的支出。
既然如此,華盛頓為何一直猶豫不決?為何美國貿易代表戴琪甚至諷刺上述研究是“一種介于虛構小說和有趣的學術練習之間的東西”?
最關鍵的因素還是“選票”。美國的政治制度決定了華盛頓政客們實際是“選舉的奴隸”。越靠近中期選舉,美國決策者對如何搞到更多選票的考量就越重。當下,圍繞是否取消對華關稅以及多大程度取消對華關稅,美國不同利益團體有著不同訴求,這使得白宮在考慮相關決定時顯得瞻前顧后。有消息人士曝料,拜登一方面計劃取消微乎其微的對華關稅,一方面打算加大對半導體等關鍵領域的關稅審查,以取得所謂的“折中”。英國《金融時報》評論道,拜登想要幫助美國消費者,但中期選舉之前他希望避免因減免關稅而顯得“對中國太軟弱”。
從這一評價不難看出華盛頓政治邏輯的荒誕:為贏得選舉,美國政客們選擇犧牲那些在高油價、高房價、高食品價格里掙扎的普通民眾。并且,他們還試圖讓美國老百姓相信:比起眼下吃的苦,對中國強硬才更符合美國利益。這樣看來,所謂“美國優先”,更準確的說法是“選票優先,百姓靠邊”。
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這已被事實一再證明。當年,對于美方挑動貿易戰,中方態度很明確: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今天,面對美方在關稅問題上的首鼠兩端,中方同樣表態鮮明:取消全部對華加征關稅,這有利于中美兩國,有利于整個世界。
事實上,從四年前美方挑起貿易戰至今,中國老百姓早已經習慣了美政客的反復無常。在包括關稅在內的所有問題上,中方不僅要看美方怎么說,更要看美方怎么做。而無論美方如何變化,中方都將坦然應對,按照既定節奏謀發展,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
(國際銳評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