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扶貧助力2000多萬人增收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本報記者 馬愛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12月1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林草局建立了中央統籌、行業主推、地方主抓的生態扶貧格局,全面完成了生態扶貧各項目標任務,助力20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我們村利用林地條件大力發展橘紅種植,村集體入股橘紅專業合作社,可獲年收益約4萬元,同時,帶動20多名貧困群眾在基地務工,月收入可達1500多元。”廣西貴港市港南區貧困村瓦塘鎮大村第一書記陸小軍說。
近年來,港南區引導林農種植適合港南區林地的氣候、立地條件,種植能作為商品用材的杉木或特色經濟樹種油茶等,逐步使林地形成林種、樹種結構多樣性,推動生態建設和林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此外,該區推進林下經濟工作,鼓勵林業種植戶帶動貧困戶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林下養殖和林下種植。
據港南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前三季度,林下經濟總產值9.0049億元,種植或養殖面積13.01萬畝,惠農人數70159人,林下經濟總收入3.197億元。
李春良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生態扶貧方面,一是推進生態補償扶貧。2016年,在中西部22個省區市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選聘了110.2萬名生態護林員,帶動3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二是推進國土綠化扶貧。中西部22個省區市共組建扶貧造林(種草)專業合作社(隊)2.3萬個,吸納160多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生態工程建設。三是推進生態產業扶貧。比如油茶產業,全國油茶種植面積6800萬畝,茶油產量達62.7萬噸,產值1160億元,帶動近200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四是推進定點幫扶縣脫貧摘帽。國家林草局遴選23名優秀干部分批到定點縣掛職等,在項目資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給予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