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瓣同心·攜手共進】“與新區共成長” 京津冀優質學校援建雄安初顯成效
【環球網報道 記者 崔舒飛】12月14日,環球網記者隨“瓣瓣同心·攜手共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網絡主題活動團隊先后走訪了北京中關村第三小學雄安校區和北京市六一幼兒院雄安院區,了解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給新區教育帶來的變化。
北京中關村第三小學雄安校區的前身是始建于1988年的雄縣第二小學,于2018年3月正式掛牌,成為第一批入駐雄安的學校。兩年來,隨著京雄兩地教職工頻繁交流互動,精準對接、深度援助,中關村三小雄安校區的教育生態正在發生改變。
首先是教學資源的改善。提到這兩年的變化,雄安校區的學生和家長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學校新增的選修課程:書法、人工智能編程、3D打印、木工、合唱、舞蹈、繪畫……等等,門類可謂十分豐富。記者走訪了其中的書法和人工智能課室,不同課室氛圍迥異——一邊是墨香濃郁、鋪滿學生“顏體”書法作品的書法課室,給人一種古色古香、正氣悠然的感覺;另一邊是以微型機器人、3D打印模型裝點的,齊備計算機桌和3D打印機的人工智能課室。五年級學生家長李曉春告訴記者,孩子在學習人工智能課程后,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明顯提升,思維也更加活躍,有時甚至能夠問住成年人,自己作為家長也感到驕傲。
其次是制度建設的完善。為實現京雄兩地學校一體化管理,雄安校區以“共治、共創、共享”為新發展理念,從制度建設入手,重構管理架構。一方面,縮短管理鏈條,規范例會制度等各項管理工作,實施教師聘任制,實現學校、教師雙向選擇、聘任上崗,優化了現有教師資源;另一方面,改革教研機制,由北京支教教師團隊直接指導并參與學科教研,形成每周定時、定點、定主題、有分工、有記錄的輪換制度。此外,雄安校區在2018年底組建了“新時代教師研修工作站”,將教學工作中的重要問題和難點梳理出來,制定12個研修項目,每周一期,邀請總校導師帶領雄安校區教師團隊進行研究。兩年來,共計研修50余期,引領輻射干部、教師3000余人。2019年底,研究站擴容成立“雄縣小學干部教師培訓基地”,每年為雄縣培養10名骨干校長和30名骨干教師,有效帶動雄安鄰家學校發展。
通過”硬件”與“軟件”的雙重優化,中關村三小雄安校區的教學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成為雄安新區首批“素質教育示范?!?,獲得“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榮譽稱號,可謂成果斐然。在特色人工智能教育方面,雄安校區迄今已成功組織三屆“人工智能教育雄安論壇”,于2019年成為“人工智能與教育發展論壇”的永久會址,并于今年成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研究共同體,為我國人工智能教育的學校實踐做出了一線學校應有的貢獻。
與北京中關村三小雄安校區同樣在2018年3月掛牌的北京市六一幼兒院雄安院區,其前身為始建于1960年的雄縣幼兒園。六一幼兒院雄安院區現有“一院三址”,共有29個教學班、1376名幼兒和178名教職工,教職工中專業教師占比達到50%。在優化硬件設施、提升教師團隊之外,發祥于革命圣地延安的六一幼兒院將紅色基因帶到雄安院區,開展講故事、唱紅歌等愛國主義課程,并培養孩子們學習陜北特色的腰鼓舞。
幼師孟繁琪告訴記者:自己是雄縣人,畢業后留在北京做幼兒園教師。但隨著北京市援建雄安辦學項目啟動,她選擇回到家鄉。“原本我還覺得在這里沒有發展,但回來之后發現自己錯了。” 孟繁琪介紹,現在幼教注重的是對幼兒待人接物的行為培養,言傳身教勝于生硬說教,她在回來之后才發現自己以前的一些做法其實是有問題的,入職不到一年來學到了很多,可以說自己在“與新區共同成長”。
據了解,目前,京津冀優質學校56所已與雄安新區59所各級各類學校建立多種形式的幫扶合作關系。其中,與雄安新區學校已成立合作校區的共有15所,另有28所學校分別與新區31所學校簽訂了合作協議,其余13所均表示對新區學校有深度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