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據《中國青年報》8月30日報道,日前,一份由上海40多家中小微企業一起核對、草擬的“求職者黑名單”在上海的資產管理公司、影視制作公司等中小微企業老板之間流傳。被列入“黑名單”的人,有的利用企業不交社保和居家辦公的漏洞,同時在多家企業任職領取多份工資;有的利用企業背景調查不完善,偽造學歷、工作經歷等。
招聘和求職的雙方,本來都應展現出足夠誠意,遵規守矩、誠實守信、公平競爭。但被列入“黑名單”的求職者,卻利用中小微企業招聘機制的漏洞,以虛構身份、編造謊言、虛意承諾、經歷造假等手段入職,其行為違法悖德。
一些求職者利用公司存在的對員工入職核實不仔細、未按規定嚴格繳納社保等問題,抓住小微企業考勤不細等漏洞騙領薪水。而從法律追責的角度分析,其虛構事實和隱瞞真相的程度相對于刑事詐騙要求的程度又相對較低,導致受騙企業訴訟立案難,自身維權因管理不合規而受限。不過,耍了小聰明的求職者卻難脫短視的反噬,到頭來可能落得個形象受損、信用被“黑”、損人不利己的結局。
誠實守信是人生的第二身份證,惡意求職讓一些求職者留下了虛偽、爽約、失信、行騙的負面印記,很可能會給今后的人生之路留下陰影。別小瞧了這份僅流傳于部分中小微企業的“求職者黑名單”,在信息發達、出圈尋常的當下,其負效應不難被擴散。不誠信可能會讓一些求職者付出相應代價。
避免求職者與企業兩敗俱傷,寄望于求職者的潔身自愛和誠信自律,同時也需要企業用工符合法律法規、招聘考核機制更加完善;相關部門對履行勞動合同中的各種作假行騙行為,也要從嚴監管、依法懲戒。
張玉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