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戰略需求為導向、以學科優勢為基礎、瞄準“卡脖子”問題——
“有組織科研”對高校意味著什么
9月6日,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七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意見》,要求瞄準事關我國產業、經濟和國家安全的若干重點領域及重大任務,明確主攻方向和核心技術突破口,重點研發具有先發優勢的關鍵技術和引領未來發展的基礎前沿技術。此前,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推動高校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有組織科研,全面加強創新體系建設,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更高質量、更大貢獻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出部署。
作為正式進入文件的新語匯,圍繞“有組織科研”的討論迅速升溫。在高校視野中,有組織科研意味著什么,與以往的相關政策有何關聯?記者進行了采訪。
瞄準“卡脖子”問題,高校有組織科研不是“撒胡椒面”
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強化戰略導向和目標引導,強化科技創新體系能力,加快構筑支撐高端引領的先發優勢,加強對關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學問題的研究部署,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銳力量,作出戰略性安排,盡早取得突破。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優化配置優勢資源,推動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兩院院士大會指出,要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制度創新就是有組織科研的先聲。”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副研究員秦冠英分析,會議提出明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創新主體在不同環節的功能定位,而這次《意見》明確了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定位。“傳統上,戰略科技攻關多依賴科研院所,但科技發展歸根結底需要人才,需要高校培養大批的高質量頂尖人才,打通科技攻關鏈和人才培養鏈是《意見》新型舉國體制的一個重要特征,意味著高校需要承擔更重要的使命。”
“有組織科研,大的背景是針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也就是‘卡脖子’技術的問題。相關部門也在盤點我們的科研攻關主體力量,對高校寄予厚望。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實際上最核心的就是有組織科研,集中優勢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華南師范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院長盧曉中說。
“有組織科研不是撒胡椒面、雨露均沾,更不是文字層面理解的對科研過程予以組織,而是特定的、有目標、有側重、精準化的科研發展規劃,《意見》里說的很清楚,以戰略需求為導向,以學科優勢為基礎,這兩點框定了范圍,也就是說聚焦戰略高技術、高端產業等領域,依靠高校優勢學科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和基礎科學攻關。”秦冠英表示。
任務驅動、團隊協作,高校有組織科研不能“閉門造車”
在長期關注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的盧曉中看來,廣東省2022年新增的“雙一流”建設學科點就體現了向國家重大需求傾斜、關鍵核心技術的傾斜,向基礎學校傾斜。“一個是華南農業大學的作物學,一個是廣州醫科大學的呼吸臨床醫學,一個是南方科大的基礎數學,它們都很符合以上傾斜的學科特征。廣東這三個學科能進入‘雙一流’建設,我想也是有組織科研帶來的成效。”
“學科發展需要有組織地去建設,而關鍵核心技術需要有厚實的學科積淀,這也是高校承擔科技攻關任務的優勢所在。”盧曉中介紹,2015年左右在國家出臺“雙一流”建設方案的同時,廣東省在“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中布局了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當時就考慮到廣東高校的學科結構在理工科方面是短板,難以支撐廣東十大支柱產業。所以,這批對標支柱產業的學科建設在大灣區層面就是一種‘有組織科研’。”
盧曉中認為,新型舉國體制的有組織科研還意味著組織形式的變革。“高校內部傳統的學術組織主要是以科層組織為特征,比如像學部、學院、系這樣的縱向組織,條條分割造成交叉融合很困難,現在我們需要建立和發展以科研目標與項目為驅動的研究中心,這是一種橫向的組織結構,縱橫交錯形成矩陣式的高校內部組織構建。現在雖然建立了交叉學科的大類,但具體運行、協同問題還沒有解決。高等教育系統實現科研資源集群化發展、高校內部形成矩陣式學術組織結構,有助解決學科交叉融合問題。”
“大的問題由需求決定,但問題分解成項目,仍要依靠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宏山提出,“有組織科研是重大任務驅動的研究,選題由誰提出?項目由誰審定?成果由誰評價?這三個方面如果完全由行政主導,就有可能‘拉郎配’。有組織科研需要有行政力量介入,但不能閉門造車,行政要促進知識的整合。”
“有組織科研的評價機制要有利于團隊協同攻關,同時要注重對成果的考核。”盧曉中表示,“以往的科研項目中,重立項不重成果考核、驗收周期一刀切等問題都應盡力解決,還要科學合理地評價成員的貢獻,建立合作共享成果的評價機制,充分調動大家參與有組織科研的積極性。”
“科研和人才培養都是高校的重要使命。高校在培養人才上效果比較顯著,但是在重大攻關項目上,響應國家需求的程度還不夠。對高校而言,承擔有組織科研的新任務,意味著評價體系要進行重新調整。”楊宏山說。
揭榜掛帥、鼓勵能者上,高校有組織科研要注重人才培養
《意見》既提出高校“要繼續充分發揮好自由探索基礎研究主力軍和主陣地作用”,又指出要“加快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重大突破”,自由探索和有組織科研的目標導向是否存在矛盾呢?
“二者不是互相排斥的關系,有組織的科研,是包容自由探索的。科研尤其原創知識的生產過程,有時候是個人的好奇心驅動的結果,研究興趣和靈感是非常關鍵的。在這個過程中,揭榜掛帥、鼓勵能者上,就是將那些在自由探索中脫穎而出的年輕人吸納進來,進入有組織科研的體系中擔當大任。”楊宏山說。
“《意見》提出的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非常值得討論,這個目標是應用層面的,而基礎研究則是找到支撐這個應用目標的自由探索。”盧曉中舉例,“芯片性能是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可以分解為若干個基礎研究命題,比如實現某種性能的功能材料就屬于基礎研究。在這個領域,研究者需要自由探索,以最終形成的成果服務于有組織科研。”
“有組織科研會給相關領域帶來更多投入,但堅守立德樹人初心,加強人才培養質量仍是高校的主責主業,也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根本支撐,這在高校實施有組織科研的背景下更值得強調。”秦冠英說,“《意見》第六點舉措提出推進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打造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要培養造就一批戰略科學家,實施高校優秀青年團隊建設計劃,這意味著,依托重大科技任務和重大工程推進高質量人才培養,依然是高校有組織科研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目標。”
(本報記者 劉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