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武漢市西馬新村采訪時,正遇到一戶居民發現燃氣泄漏,維修師傅建議換管。但燃氣公司有規定,需用戶提前在樓板上打好孔,再由師傅來換管。原因不難猜,樓房老舊,燃氣公司不想因為打孔衍生其它問題。然而,居民自己哪會在樓板上打孔?小區黨支部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社區、物業等協商,由志愿者出資請人打了孔。
這類事件在社區工作中并不少見。生活問題五花八門,基層治理不僅需要服務熱情,還需要解決方法、應變能力。而如果住宅建筑有一套定期體檢制度,維修人員對樓房結構和狀況有清晰了解,或者從制度上對維修可能產生的問題責任有清晰界定,那么在樓板上打孔就不會這么復雜,由誰來打都不擔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記者采訪發現,盡管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但瑕不掩瑜,這項民生工程仍得到多數居民肯定。有社區干部說,這不僅是環境的改造,更是習慣的更新。不僅對基層治理提出更高要求,也在多方溝通、磨合過程中,促進了居民社區意識的養成,如自覺遵守社區規范、有償享受物業服務等。同時,在改造過程中,更讓人們發現系統思考的重要性。加裝電梯可能涉及地下管網的安全,上下水管道更換牽扯整個單元居民,而相關制度規定則是無形聯結,常常牽一發而動全身,也可能因小善舉增加信任,良性滾動成整個社區的睦鄰友好。因此,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應是一個難得的契機,推動居民共建、共管、共享幸福社區,促進住房加強日常維護、完善保障制度,讓城市更舒適宜居、生活更美好。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23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