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協調小組副組長馬璐在全國總工會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意見》的出臺,就是要以更有力的改革舉措、更強大的政策合力破解難題,進一步增強產業工人的成就感獲得感幸福感,激發產業工人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潛能。
大力培養大國工匠,既是現實所需,也是國家長遠發展之大計。
《意見》明確,力爭到2035年,培養造就2000名左右大國工匠、10000名左右省級工匠、50000名左右市級工匠,以培養更多大國工匠和各級工匠人才為引領,帶動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建設,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撐。
全國總工會勞動和經濟工作部副部長、一級巡視員姜文良指出,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的培訓通道、培養措施、支持政策,分布在《意見》的12項改革舉措中。
他舉例稱,暢通產業工人向上發展通道,把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納入黨管人才總體安排統籌考慮;引導和支持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參與重大技術革新、科技攻關項目;發揮勞模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領作用;實施大國工匠人才培育工程,持續辦好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暨大國工匠論壇,加強巾幗工匠培養,按規定開展表彰工作。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立體系統、多措并舉,貫穿產業工人從學徒工到大國工匠的技能形成全周期。
“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大國工匠的示范引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專家、全國總工會副主席高鳳林從自身出發,提出“要做好傳幫帶,加強班組建設,深化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建設,發揮好創新攻關、傳承技能、培養人才、弘揚精神的功能,帶動身邊更多職工成長成才、建功立業。”
如何促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走實走深?
《意見》強調,圍繞產業工人利益訴求和隊伍結構變化,從提高產業工人經濟收入、完善企業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做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維權服務、穩定制造業產業工人隊伍、吸引更多青年加入產業工人隊伍、把農民工培養成高素質現代產業工人等方面深化改革。
近年來,全國總工會深入開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入會集中行動,組織實施工會驛站雙15工程和“新雙15工程”,在全國主要城市和城市重點區域基本實現15分鐘服務圈交叉覆蓋的工會服務體系。
截至目前,全國工會驛站已超過18萬個,覆蓋近2億職工群眾,每天服務230多萬人次;持續推動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專項工作;加強表彰激勵,積極選樹和宣傳農民工先進典型。在2020年全國勞模評選中,農民工占8.7%;在2024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評選中,農民工占18.2%。
此外,工業和信息化部將貫徹落實《意見》要求,會同有關部門,積極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鼓勵和支持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投身制造業,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工業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司長傅建奇表示,“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持續完善關心關愛勞模工匠和技能人才的常態化機制,推動落實勞模工匠待遇,讓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在制造業蔚然成風。”(肖聰聰、實習生 賈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