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環保部今天(25日)發布《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脫鉤工作方案》,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將分三批,在2016年年底前全部脫鉤或退出建設項目環評技術服務市場,其中環保部直屬單位的8家機構要在今年率先完成。對于這樣的一條消息,有媒體用了《環保部對“紅頂中介”下最后通牒》的標題。
這個“紅頂中介”到底是什么?《人民日報》曾經刊文指出,從“紅頂”一詞便可知曉,此類中介機構腳踏“政府”和“市場”兩艘船,與政府部門有著扯不斷、理還亂的復雜關系。“紅頂中介”在各行業廣泛存在,他們從政府手中接過審批權,卻與政府部門結成利益共同體,暗中勾兌,催生腐敗。在司法鑒定和環評報告領域,這種“利益捆綁”尤為明顯,“紅頂中介”們也靠壟斷獲得巨大利益。
這一次環評機構和環保系統“脫鉤”,將如何解決這類似的問題?
環境影響評價,簡稱“環評”,是項目建設前進行的、對于項目建成后環境影響程度的預先評估。如果這份評價報告認為項目建成后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那么項目的設計和施工方案就必須進行修改,甚至是取消。也就是說,環評制度對于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起著“把關人”的作用。不過,根據環保部此前的統計,全國環評機構一共1162家,其中掛靠在各級環保系統下的就超過300家。又是環評單位,又是審批單位,這是典型的裁判員、運動員二合一角色,當然,它也是政府和市場邊界不清的集中病癥。曾經先后在3家環評企業工作過的宋先生,就向記者透露,行業里存在著“拿人錢財,與人消災”的現象。
小宋:即使它選址再不合理,工藝再不合理不合規,但還是有辦法讓它通過。就是規避些問題,或者是他避而不談,或者像那種項目比較大,會把它拆分成單個的生產線或者廠房這種。單獨拆分之后,有一些污染是在整個生產線連貫的情況下才會產生,如果拆分之后,就不存在這種污染現象。
環評變成“亂評”,這個問題并不全部因為環評機構掛靠環保系統所致,但是雙重角色卻很容易導致以上問題。“絕不允許卡著審批吃回扣,帶著紅頂拿黑錢。”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曾明確表態,決不允許“紅頂中介”的問題繼續下去。環保部直屬事業單位的8家環評機構,今年率先全部從環保部脫離。
脫鉤,是環保部打出的一記重拳。根據今天發布的《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脫鉤工作方案》,所有環保系統的環評機構將分三批完成脫鉤。具體時間表是,環保部直屬單位的8家今年率先完成;西部省級及中、東部地區各級環保部門所屬的環評機構明年6月底前完成;而西部地區市縣級環評機構明顯偏少、偏弱,被列為最后一批完成。最終在2016年底前全部退出環評市場。根據方案,脫鉤后,環保指數單位及其所屬企業的在編和聘用人員,不能作為環評專職技術人員,參與建設項目環評技術服務工作,也不能在環評機構參股。
陳吉寧:我們分批分期全部脫離,逾期不脫離,一律取消環評資質。進一步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從環評開始到審批到驗收全部全部向社會公開,做到陽光環評。
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副教授胡靜說,脫鉤的措施,將有助于環評回歸“環保把關人”的角色,但只“一刀”,還是遠遠不夠的。
胡靜:基本上還是要斬斷評價單位和審批單位的一個關系,這樣使得讓環評單位所做出的評價結論確確實實可以反映這個建設項目對于環境影響所做出的評估,這樣也是保證這個結論的中立性。這一刀下去,實際上還是不夠的,建設單位與環評單位的之間的瓜葛就不是紅頂中介的問題了。
曾經多次參與環保法等重要法規修訂工作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周珂認為,除了脫離關系,未來在環評制度的設計上,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周珂:我們的環評現在還不能說完全是一個市場的路徑,它還是把它作為一個管理的工具。環評這種帶有盈利性質的,實際上它也涉及一個環境資源的分配的問題,行政的權力直接掛鉤這個肯定是不行的,這些該通過市場的一定得要通過一下市場。(記者杜希萌 丁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