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紙牌屋》到碧昂斯,我們看到的是,互聯網帶來的一場革命,一場涉及介質、渠道、營銷等不同領域的革命。空間在無限空大,時間在無限壓縮。內容從生產到傳播,愈發的扁平化——如果說視頻的創作周期仍然有一個限制在那,音樂的創作周期有可能縮短到零。生產及傳播,傳播中生產。而且目前看來這場革命還只是開始而已。視頻上,網絡電視、電視棒(如Chromecast)等新設備還未普及;音樂上,付費下載停滯了,流音樂的播放量卻漲了32%。而根據連線雜志的預言,未來的互聯網將從空間模式轉向時間模式。
“所有網站的內容都將擺脫空間的束縛,成為龐大的時間流的一部分。我們不再需要依靠亞馬遜網站通知我們,某本關注的新書是否已經到貨。我可以將多家圖書零售商的生活流混合在一起,隨后應用自己的搜索條件。流代數學方法允許添加任何新的流,并允許從中提取任何內容。”(摘自《連線:互聯網將從空間模式轉向時間模式》)
看起來好像很玄乎,其實聯系《紙牌屋》和碧昂斯的案例就很容易理解——在互聯網里,我們本來就不需要任何無關緊要的“等待”,而且“等待”會變得越來越無關緊要,越來越讓人無法忍受。這無疑會徹底改變內容的生產和傳播,尤其是對于快速消費的流行文化來說,時間的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