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視劇編劇行業創作現狀調查
臺灣作家、編劇、影視制作人瓊瑤投訴不成進而起訴大陸編劇于正所編劇目《宮鎖連城》抄襲其《梅花烙》一事,使得“電視劇編劇”這一職業再次受到輿論的關注。
編劇圈里有多少潛規則?“雷人爛劇”緣何屢上屏幕?中國編劇怎樣講出中國好故事?正在舉行的中國電視劇編劇2014(南寧)創作年會上,記者采訪了多位國內一線編劇。
這個圈里,“裁縫”編劇真不少
“抄襲”大概是目前編劇圈里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無論是影響了幾代人的瓊瑤阿姨投訴不成進而起訴大陸編劇于正,還是知名編劇李亞玲與《北京愛情故事》導演陳思成因劇本著作權鬧上法庭,編劇圈多少讓觀眾覺得“有點亂”。
而在此次中國電視劇編劇2014(南寧)創作年會上,不少一線編劇都感慨,在這個圈里,東抄一段西挪一篇的“裁縫”編劇確實不在少數。
“一個編劇如果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收獲的可能會是暫時的利益,但是會丟掉做編劇最重要的兩樣東西:能力和名譽。”《闖關東》《生死線》的制片人、山東影視制作有限公司總經理侯洪亮表示,現在一些編劇,在寫劇本的時候周圍放了好多已經播出劇的劇本,然后從中節選收視率最高的橋段。
“這樣的劇本沒有邏輯和內在的東西,收視率再高也不能代表一部作品的質量。”侯洪亮說。
“文藝作品中的借鑒、抄襲,創意上的相似與雷同,專業人員都很難界定。如果一部戲里融入了其他很多戲的橋段,抄沒抄只有編劇自己心里最清楚。”談及“抄襲”,李亞玲表示真的要判斷作品是否抄襲,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比對,“根本沒有那么多時間。”
對于層出不窮的“裁縫”編劇,《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的編劇、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電視劇編劇工作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劉和平表示,現在有些編劇“抄”的水平很高,換句話說就是模仿、借鑒,不少同質化、類型化的劇本,都難脫相互“抄”的嫌疑。
爛劇雷人卻賣座 轉型期無奇不有
商業的成功與藝術的成功究竟孰輕孰重?收視率、點擊率、口碑到底哪一個才是衡量一個好作品的標準?當前,不少觀眾直呼“雷人”的影視作品最終卻不乏追捧者,這也讓不少編劇為此感到擔憂。
“在中國,有一個令編劇和所有電視劇產業為之討厭,為之煩惱,為之瘋狂,為之抓狂的概念,它就是收視率。罵它的也有,求它的也有,它是我們的仇人,也是我們的恩人。”《長征》《井岡山》的導演、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電視劇導演工作委員會常務副會長金韜這段對于“收視率”的評價,表達了絕大多數電視人的心聲。
有編劇無奈地表示,本來想寫些“高大上”的作品,卻迫于電視臺和制片人對于收視率的追求,總要被迫加些“狗血”“雷人”的劇情進去。
“在一些編劇那里,所謂的戲劇性和情節性,一是生活里從來沒有發生的,二是生活里從來不可能發生的,三是廣大的受眾不希望它發生的,但是他都這樣寫了,于是就變成了爛戲。”劉和平說。
他認為當下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行各業都受到一定沖擊,而行業規范的建立則需要漫長的過程,在一切規則還沒有完善起來之前,電視劇行業發生什么都不奇怪。
而讓侯洪亮感到遺憾的是,過多地追求經濟利益,“笑貧不笑娼”也是造成好劇本少的原因。
“經濟發展給大家提供了太多的機會,太容易掙到錢。于是,大家就不可能太認真地寫劇本,甚至還會去嘲笑那些認真寫字的人掙錢太笨了。”他表示,評價一個作品或者評價一個編劇、演員、導演,并不在于這個劇掙了多少錢,而是在于作品里是不是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