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沈子鈺(中)在上海之春舞臺上演奏,獲得鮮花和掌聲。 葉辰亮 攝

《舌尖2》中的沈子鈺與母親。 (視頻截圖)
岳陽路77弄,一個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舊小區。上音附中學生沈子鈺和常年陪讀的媽媽就住在這里。
昨天,一篇帖子在音樂圈里熱轉。帖子的作者是比沈子鈺高兩屆的學長、現已留學美國的畢漢辰。畢漢辰說,發這個帖子,是希望有更多人了解音樂學子這個群體,了解他們在光鮮亮麗的舞臺背后異常艱辛的求學路。
記者昨天來到岳陽路77弄。小區所屬的徐匯區天平街道太原居委會工作人員證實,因為毗鄰上音附中,這里是很多在上音附中讀書的外地學生租借房子的首選。房租很便宜,如果把一套未經裝修的兩室戶分開來出租,月租也就在1600元到2000元左右。
“我認識畢漢辰。據我對他和上音附中其他學生的了解,這個帖子里講的情況是屬實的。”知名樂評人、上海音樂家協會會員李嚴歡說。不少音樂圈人士也向記者表示,幾乎每一個在異鄉追逐音樂夢想的孩子背后都有辛酸和苦楚,每一位臺上光彩亮麗的音樂家,背后都是被汗水和淚水打濕的脊梁。
就在昨天晚上,沈子鈺亮相東方藝術中心舉行的維也納廣播交響樂團音樂會,演奏作曲家徐孟東的作品《交響幻想曲》中的中提琴部分。作為在國際頂級中提琴賽事第11屆特蒂斯比賽中年紀最小的金獎得主,她的精彩演繹獲得了觀眾的熱烈掌聲。
【真相一】 昂貴提琴:從學校借用
畢漢辰在人人網上發帖,公開了這個原本“屬于我們這個圈子里的秘密”,“關于我們自己最真實的情況”。
畢漢辰在帖子里寫到:子鈺同學家住在岳陽路77弄,而不是爆料人嘴里的永嘉路77號。這個地方被我們戲稱為“附中村”,因為大部分在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上學的外地學生都住在這兒,步行5分鐘就能到學校。
帖子里有這樣一段話,描寫音樂學子們在“附中村”的生活:“由于面積窄小,家家戶戶挨得很近,一家的鋼琴在彈貝多芬,另一家的鋼琴卻響著莫扎特的情況屢見不鮮。鄰里之間做飯洗漱都在一起,關系好的話,也會經常串串門;只要上音附中一放學,就能見到三五成群的學生談笑著向77弄走去。”
對于飽受網友質疑的沈子鈺使用的昂貴中提琴,畢漢辰說,事實是每年上音附中都會為優秀學生提供免費借用的上等提琴,“所以住在月租低廉的房子里使用名貴的提琴練習這種情況在我們學校并不奇怪。”
【真相二】 不回家:為了專心練琴
沈子鈺母女5年沒有回一趟家,是網友們“討伐”的另一個重點。但圈外人不會想到,這是上音附中大部分異地求學學子們的真實寫照。上音附中只招收初一、初二和高一年級的新生,畢漢辰記得自己2006年考入初一年級鋼琴專業時,100名考生中只招了5人。“能進入這所學校的已然是全國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音樂精英了,那么精英中的精英再如何繼續比拼下去呢?要一次次出國比賽,而準備比賽是需要練習的,練習要出效果就需要一個沒有干擾的環境。老家親戚朋友太多,一回去各種應酬,東家串完串西家,一個假期很可能就那么過去了,為了保證比賽和演出質量,5年不回家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太原居委會的丁書記也向記者表示,好多在這里借房子的學生都在國際上得過獎。
記者在居委會還了解到,因為年紀小,租住在岳陽路77弄及附近小區的外地學生,幾乎都是像沈子鈺這樣母親辭職到上海陪讀、父親在老家賺錢。對他們來說,既然選擇了音樂這條路,也意味著某種犧牲。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能夠在孩子出國的時候幫上忙,許多陪讀母親像沈子鈺的媽媽一樣自學英語,有的甚至達到了聽說順暢的水平。畢漢辰回憶自己剛到上海學琴時視譜能力差,“為了不讓我再挨罵,母親開始抄譜子并將譜子上的每一個音用唱名標出,每天都要檢查。一首十分鐘的樂曲不下幾千個音符,我到現在都無法想象,以前完全不懂音樂的母親是以何種毅力在支撐著她,對著識譜教材和樂譜一個一個音地標注。”
■事件回放17歲女孩被推上風口浪尖
今年17歲的沈子鈺是《舌尖2》之《家常》中一個故事的主人公。為了沈子鈺學琴,她媽媽從河南來到上海全職陪讀,母女二人5年沒有回過河南,連孩子的奶奶病重化療都沒有回去看一眼。
這一集播出之后,先是被網友吐槽“三觀不正”:“為了個人奮斗可以舍棄親情,置親人于不顧,實在太可怕了。”“家人團聚才是家庭最大的幸福,但小姑娘的家卻是為了學琴夫妻分離不相見、家中長輩癌癥化療不相見,一切只為女兒出人頭地。完全是這個主題的反面。”吐槽很快發酵成質疑,有網友經過“人肉搜索”對其經濟來源表示懷疑:“號稱5年收入全靠爸爸的家庭能夠負擔起5年在上海的費用、10多次出國費用?那3把40萬的琴怎么來的?”還有網友爆料稱沈子鈺與母親租住的是音樂學院附近的法租界老房,月租上萬,“女孩更參加過多次商演,并通過比賽獲獎獲得了7000英鎊的獎金”。
盡管沈母很快作出回應,稱房租只有1600元而非上萬,沈子鈺出國一般都由邀請方承擔機票和住宿費,目前只有一把中提琴,還是通過老師借的,7000英鎊獎金一部分寄回老家,剩下部分用于支付子鈺的學習、比賽開銷及在上海的生活費,但并未平息網友的口誅筆伐。(記者 邵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