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亂世首相”被丑聞“絆倒” 英國政壇發生了什么?
中新社北京7月8日電 題:“亂世首相”被丑聞“絆倒” 英國政壇發生了什么?
作者 蘇婧欣
當地時間7日,英國首相約翰遜宣布辭去英國保守黨黨首和首相職務,但將留任至新領導人產生。曾帶領英國兌現脫歐承諾,一度被英媒譽為“政壇巨人”的約翰遜為何黯然下臺?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英國問題專家孔元7日接受中新社專訪時分析指出,政治丑聞是導致“亂世首相”失去公眾信任,并遭到英國政壇反對的重要原因,而英國脫歐以來經濟形勢的不確定,則是造成約翰遜離任的深層原因。
政治丑聞導致反感 經濟形勢凸顯黨內矛盾
孔元認為,英國保守黨副黨鞭平徹的丑聞是導致約翰遜辭職的導火索。
據《衛報》報道,平徹在今年6月被曝光行為不端后辭職,唐寧街10號副發言人堅稱,約翰遜在2月提拔平徹時并不知道針對平徹的指控。但這一說法在三天后被推翻,約翰遜承認他當時便已知情。
“約翰遜知曉平徹的行為不端,但還是把他任命為保守黨的副黨鞭,平徹事件曝光后又對公眾撒謊,這導致大家對他的印象惡化。”孔元指出,這不是約翰遜首次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之前的‘聚會門’事件,他公然違反英國政府在疫情期間的聚會規則,也是先撒謊,之后瞞不住了又對公眾道歉。”
孔元認為,約翰遜這一系列的行為使英國民眾對他不道德的行為方式產生了厭倦,也讓公眾失去了對他的信任。
除失去公眾信任外,約翰遜此番還遭到英國政壇的反對。據英媒統計,自本月5日衛生大臣和財政大臣辭職至今,已有超過50名政府官員辭職,其中大多數人呼吁約翰遜引咎辭職。
孔元對此分析稱,約翰遜在英國政壇上的形象是“敢于冒險”,他在2019年贏得大選時便被稱為“亂世首相”,希望能夠通過這種冒險的不守規矩的性格,為英國在脫歐后開辟一條新路。
“約翰遜在許多事情上比較大膽,敢于打破陳規,但他會任人唯親,還會出現腐敗行為。最極端的例子便是在這兩個丑聞中的一系列行為表現,這讓內閣覺得恥于和這樣一個人繼續合作,他的作風問題是導致英國政壇反感他的很大原因。”
“此外,英國脫歐以來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是造成約翰遜離任的深層原因。”孔元補充稱,約翰遜的離任也顯示出保守黨在后脫歐時代深刻的矛盾性,一方面他通過強硬的脫歐立場,解決了長期困擾保守黨的歐洲問題,但另一方面,在規劃后脫歐時代英國全球發展路徑上,他又陷入保守黨內部的政策分歧中,由于對稅收、法規、貿易規則和英鎊價值的不確定性等多重顧慮,英國經濟發展前景不被看好,保守黨的商業信譽正在破產。
遺憾的首相生涯
面對內閣官員相繼辭職的重重壓力,約翰遜曾堅稱自己絕不下臺。對此,孔元分析稱,表態要完成自己的首相任期,一方面可能是約翰遜性格的原因,另一方面或是對執政理想的追求。“出于約翰遜本人性格的原因,他有時候會采取耍賴這樣極端的行為,但另一方面是他認為,自己在2019年通過壓倒性的大選贏得了選舉,擔任首相,所以即使黨內反對他、內閣反對他,他依然認為自己有英國人民的授權。”
但據英國輿觀調查公司5日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約翰遜的支持率已達歷史最低點,有近七成的英國人認為他應當辭職。
回顧約翰遜的首相生涯,孔元指出,約翰遜在2019年憑借著“出色的表演”,還有向英國民眾勾勒的恢弘的脫歐愿景,贏得了英國的保守黨大選,成為了首相。“在執政期間,他也做了很多出色工作,比如開發了最早的一款牛津疫苗;強調要將英國打造成一個所謂的科技創新大國,同時提出雄心勃勃的計劃以解決英國地區發展不平等的問題;外交方面,他詳細地規劃了全球英國的實施路徑,通過一個非常強勢的政策姿態,在俄烏沖突中為英國贏得了在西方世界的領導權。”
孔元表示,約翰遜的首相生涯有清晰的愿景,也有詳實的規劃,但是最終卻因為自己的一系列政治丑聞,而沒辦法將這些規劃完整地貫徹下去,對約翰遜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遺憾。
下任首相尚難預料
關于英國政壇未來的走向,孔元分析稱,這首先取決于誰能夠接任英國首相,不同的接任者可能會有不同的傾向性。“根據民調顯示,目前有幾個熱門的人選,比如說前財政大臣蘇納克、前國防大臣莫當特、現任國防大臣華萊士等等,但是目前很難判斷誰能夠在最終的角逐中勝出。”
但孔元同時分析指出,無論是誰當選下任首相,英國在俄烏沖突中的立場都不會有明顯變化。因為在俄烏沖突問題上,英國不僅在保守黨黨內有共識,在保守黨和工黨這兩個主要大黨之間也有共識。
此外,關于約翰遜離任后的中英關系,孔元指出,約翰遜一直在平衡中英兩國的經濟與安全關系,“他的內閣呈現出分化局面,有人支持與中國進行經濟交往,有人主張對華強硬,約翰遜一直在平衡這兩派的意見,也會對華釋放出一些友好信號。所以他離任之后,中英關系會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