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2021年中國經濟工作重點浮出水面
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電 (記者 王恩博)隨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8日在北京閉幕,2021年中國經濟各項工作重點也浮出水面。

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改革開放實現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今年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中國經濟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
2021年將至,面對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的諸多不確定性,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連續第十年將“穩中求進”設定為來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
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雖然“穩中求進”未變,但復雜形勢下這四字背后也有更細致的考量。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由內自外出現兩大變化:一方面,疫情的沖擊和影響,及其可能衍生出的一些風險,為中國經濟帶來很大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新發展格局概念的提出,意味著中國經濟在發展階段上與以往也有所不同。這都需要各項經濟工作繼續堅持穩中求進,使經濟運行保持平穩。
“明年中國經濟還將在風浪中行駛。”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長賈晉京指出,今年部分國家為應對疫情采取了一些激進刺激政策,這些政策明年走向如何、對世界產生哪些影響尚未可知。
在此背景下,會議針對明年經濟工作提出的八項重點任務備受關注。它們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全面推進改革開放,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在受訪專家們看來,上述任務涉及多個方面,但均直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環節。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表示,對于明年工作重點的安排并非簡單從短期需求管理角度來考慮問題,而是從整個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出發,從有效的制度安排角度考慮。
他提到,“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此番位列八項工作之首,以往歷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未曾在科技戰略上如此濃墨重彩,這體現了中國把科技創新作為戰略支撐核心,同時把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也置于管理重點,全面體現了發展與安全的統籌。
針對堅持擴大內需,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認為,中國更加重視需求側管理將有望產生兩大長遠影響:對于內循環而言,2035年中國內需規模預計將較2019年實現倍增,強化中國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對于外循環而言,中國將從全球“供給”中心,升級為全球“供給-需求”雙中心,從而更加主動、靈活地重塑全球經貿體系,從根本上防范外部風險。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院教授王孝松則觀察到,這份“任務書”中還涉及環境保護,以及房地產等與普通民眾認同感、幸福感息息相關的目標,這體現出中國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后,對提高發展質量和保障民生的愈加重視。
要完成這一系列重點工作,各領域政策將如何“助攻”?會議給出方向:明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
溫彬表示,在中國經濟復蘇基礎還不穩固的背景下,宏觀調控要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財政方面要保持積極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需要強調在穩健基礎上靈活精準、合理適度,廣義貨幣M2和社融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基本相適應,這樣一來就會使宏觀杠桿率總體保持穩定,避免金融風險進一步上升。
王孝松則提醒,明年中國經濟在設定發展目標時候要考慮整體國情,各地方政府在具體落實過程中也要緊扣各自實際情況,從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策略方針,不能一刀切和急于求成。“唯有將穩中求進貫穿始終,才能避免急轉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