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蘇州4月21日電 題:“保下來”更要“活起來” 蘇州古城煥新機
作者 國璇 邵燕飛 徐珊珊
街巷逶迤、河道縱橫,評彈絲竹聲聲入耳,帶有蘇繡、宋錦等非遺元素的文創產品琳瑯滿目……在千年古城蘇州,古建筑老街區以吳儂軟語訴說著江南傳統情調,并與現代生活碰撞出新的火花。
修舊如故 水脈滋養文脈
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入口處,有一幅復刻的南宋石刻《平江圖》碑,其原件保存于蘇州碑刻博物館,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石刻城市平面圖。從高空俯瞰,平江所呈現的“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與《平江圖》基本一致,延續著姑蘇城的歷史肌理。
從“一條街”的保護利用,到整個街區的全面系統保護,2002年,平江路風貌保護與環境整治工程啟動,采取“修舊如故,以存其真”的修繕原則,對文物、民居、河道等進行整修改造。
“我們會根據古建筑的空間、特點及承載的歷史信息加以利用,盡可能恢復‘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水鄉風貌?!苯K省蘇州市姑蘇區古城保護委員會規劃保護處處長王永法說。
“鬧紅一舸,記來時,嘗與鴛鴦為侶。”藏于吳江區同里古鎮的退思園是世界文化遺產,在這座緊貼水面的雋巧建筑,鬧紅一舸、菰雨生涼軒、眠云亭等一眾美景,令人宛如置身于南宋姜夔詞作的意境。移步換景間,游客得以與古人共賞園林風華。
圖為退思園。中新社記者 張蔚然 攝“最大限度使用原有材料,采用原工藝,保留‘醇正水鄉,舊時江南’的整體格調?!眳墙瓍^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周春華說,蘇州以“小單元、漸進式、微更新”模式,對平江等歷史文化街區和32號街坊內歷史地段逐步實施保護更新,呵護古城的歷史底色。
活化利用 人與古城共生
作為蘇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歷史文化保護區,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拒絕將修繕后的古建筑當作博物館封閉起來,而是積極探索保護和利用的和諧統一,在開放和流動中充分展現老宅的文化價值。
當前,街區仍保留約8000戶居民。王永法表示,姑蘇區通過管線入地、雨污分流、河道改善提升等系列舉措完善基礎設施,增強居民的幸福感。街區還以科技賦能古城保護,在居民家中安裝溫感器,可24小時檢測安全隱患。
保留古建筑風貌的同時改善人居環境,居民在古色古香中也能享受現代生活的便利。在同里古鎮,景區和社區的融合讓居民搭上了發展快車,由當地人經營的民宿、咖啡館、茶室點綴于古街老巷。在當地經營古玩店和民宿的李飛親身感受到20多年間家鄉的巨大變化:客棧數量漲勢明顯,游人如織成為常態,“洋面孔”隨處可見。
“既要守護一方水土,也要留住一方人。”周春華說,古城保護需“形神兼備”,保護古宅,惠及民眾,也是涵養江南文化的魂。
4月20日,游客逛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沿街店鋪。中新社記者 張蔚然 攝傳承非遺 從歷史走向未來
和熙熙攘攘的水岸邊相比,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寒香會社稍顯幽靜。這里是第二批全國殘疾人文化創意產業基地。
姑蘇區非遺吹塑糖人代表性傳承人丁蘇林向記者展示了自己做的南派糖人。7歲學藝,13歲擺攤,后因腰傷導致腿部殘疾,在當地殘聯的幫助下,丁蘇林來到寒香會社自主創業。憑借靈巧的雙手,他制作的色彩艷麗、栩栩如生的南派糖人受到中外游客的喜愛,也讓他堅定了弘揚南派吹糖文化的決心?!昂銜鐜椭芏鄽埣踩俗呱暇蜆I創業之路,也為非遺文化的交流傳承搭建了橋梁。”
4月20日,蘇州古城32號街坊的江蘇按察使署舊址舉辦“匠海拾遺·沉浸式名城非遺文化體驗展”。圖為工作人員展示昆曲AI換臉拍照體驗過程。國璇 攝在32號街坊的江蘇按察使署舊址,“匠海拾遺·沉浸式名城非遺文化體驗展”讓傳統非遺乘上了數字技術的翅膀?!斑x取你喜愛的昆曲服裝,然后對準攝像頭,系統會自動生成你自己表演昆曲的造型?!惫ぷ魅藛T向記者演示了昆曲AI換臉拍照的過程。
數字戲曲、數字“琴棋書畫”……文化遺產以技術為依托“活起來”,傳統文化也在潤物細無聲中超越一方古城,行至遠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