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肇慶4月22日電 題:黃埔名將彭明治之女:父親屢建奇功靠鋼鐵般的意志
中新社記者 蔡敏婕
黃埔一期、在葉挺獨立團服役、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鏖戰平型關……在革命戰爭年代,他異常驍勇,屢建戰功;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中國首任駐波蘭大使,他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彭明治。
攝于近日的彭明治的女兒彭幼明。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彭明治的女兒彭幼明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回憶稱:“父親是一個地道的農民,身材瘦小,沒拿過大刀。經過長期革命戰爭的錘煉,他最終成長為一個優秀的軍事指揮員。”
“他是黃埔軍校出來的。”彭幼明認為,彭明治打了半輩子仗,屢建奇功,靠的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勇氣和鋼鐵般的意志。
1924年,19歲的彭明治從家鄉湖南常寧前往廣州。“當時他聽聞黃埔軍校是一所革命的學校,就與同鄉青年一同報考,后被編入黃埔軍校入伍生隊受訓。”彭幼明稱,彭明治在軍校接受軍事教育,結業后參加兩次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戰爭。“由于他作戰特別勇敢,1925年10月,黨代表謝宣渠介紹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坐落在廣東肇慶的閱江樓,登樓可遙望緩緩流淌的西江水。99年前的秋天,“鋼鐵勁旅”葉挺獨立團誕生在這里。時任中共兩廣區委委員長、常委兼軍事部部長周恩來選調了一些黃埔軍校畢業的共產黨員到該團任職。
廣東肇慶閱江樓。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1926年5月,經謝宣渠推薦,我父親帶著介紹信來到廣州。周恩來接待了他,并在介紹信的背面加了意見,簽上名,派他到葉挺獨立團,任第二營第四連見習排長。”彭幼明說,父親在黃埔軍校接受過正規訓練,因此對軍隊的基礎操練有著嚴格的要求,“他特別講究正規化,比如持槍的姿勢,他都是親自給士兵示范”。
廣東肇慶閱江樓內部。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葉挺獨立團從肇慶出發,勇挑先遣隊之重任,在北伐戰爭中所向披靡,屢破強敵,功勛卓著,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贏得“鐵軍”稱號。彭明治也因作戰勇敢嶄露頭角。在“獨立團”里,他先后參加了攸縣、醴陵、平江、汀泗橋和賀勝橋戰斗,經歷了戰火的洗禮與錘煉。
彭明治在戰爭年代負過多次傷,并由于患有嚴重的粟粒性肺結核,咯血不止,當時被日本籍軍醫斷定活不過三個月。“父親身體非常虛弱,但是依然堅持在擔架上指揮戰斗。”彭幼明稱,“肺部通常是沒有神經的,但是他的肺結核特別嚴重,已經累及胸膜。父親曾說一天要騎著馬走六七十里路給部隊上課,在馬上被顛得胸部像被針扎般疼”。
“20世紀80年代,我父親住院,醫生看他的胸片,認為他能活下來就是一個奇跡。他們覺得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病例,要把我父親的胸片和肺功能檢查結果當成資料保存起來。”彭幼明說:“什么叫鋼鐵精神,在戰爭環境下,父親克服了身體這種特別嚴重的病痛,真的是用他鋼鐵一般的意志去支撐,咬緊牙關挺過來的。”
今年是黃埔軍校建校百年。在彭幼明看來,“對黃埔百年最好的祝福就是實現兩岸和平統一,這真正表達了黃埔人對未來的期望。”(完)